全球要闻:华友、容百、裕能等T0P15强正极材料企业实力解析
☛文章对2022年营收超120亿的正极材料及前驱体企业实力进行解析,给求职者和行业研究者提供参考。
▲企业概况
华友钴业:位于浙江嘉兴/衢州,锂电材料综合龙头企业,2022年营收630.3亿元。
容百科技:位于浙江/北京,高镍三元头企业,2022年营收301.2亿元。
当升科技:位于北京,三元材料龙头企业,2022年营收212.6亿元。
【资料图】
南通瑞翔:位于江苏南通,三元材料前五强,2022年营收约166亿元(预估)。
厦钨新能:位于福建厦门,钴酸锂龙头企业,2022年营收287.5亿元。
长远锂科:位于湖南长沙,三元材料十强企业,2022年营收179.8亿元。
振华新材:位于贵州贵阳,三元材料十强企业,2022年营收139.4亿元。
格林美:位于广东深圳,三元前驱体龙头企业,2022年营收293.9亿元。
中伟股份:位于湖南/贵州,三元前驱体龙头企业,2022年营收303.4亿元。
邦普循环:位于广东佛山,锂电回收龙头企业,2022年营收400亿元(预估)。
湖南裕能:位于湖南湘潭,磷酸铁锂龙头企业,2022年营收427.9亿元。
德方纳米:位于广东深圳,磷酸铁锂龙头企业,2022年营收225.6亿元。
龙蟠科技:位于江苏南京/常州,磷酸铁锂前五强,2022年营收140.7亿元。
万润新能:位于湖北十堰,磷酸铁锂前五强,2022年营收123.5亿元。
融通高科:位于湖北黄石,磷酸铁锂前五强,2022年营收135亿元(预估)。
▲各项实力对比
1、营收规模
营收规模前三名为华友钴业、湖南裕能、邦普循环。
营收规模后三名为万润新能、融通高科、振华新材。
2、增长能力
增长能力前三名为融通高科、湖南裕能、万润新能。
增长能力后三名为中伟股份、格林美、华友钴业。
3、盈利能力
盈利能力前三名为德方纳米、当升科技、振华新材。
盈利能力后三名为厦钨新能、格林美、容百科技。
4、偿债能力
偿债能力前三名为厦钨新能、当升科技、格林美。
偿债能力后三名为湖南裕能、华友钴业、容百科技。
5、营运能力
存货周转率前三名为湖南裕能、容百科技、厦钨新能。
存货周转率后三名为格林美、中伟股份、华友钴业。
6、研发能力
研发费率前三名为龙蟠科技、当升科技、格林美。
研发费率后三名为湖南裕能、容百科技、振华新材。
7、人均效能
人均营收前三名为当升科技、厦钨新能、长远锂科。
人均营收后三名为华友钴业、格林美、德方纳米。
8、人均薪酬
人均薪酬前三名为当升科技、容百科技、长远锂科。
人均薪酬后三名为万润新能、湖南裕能、华友钴业。
▲综合评价
研究机构EVTank、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了《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(2023年)》。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,2022年,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为194.7万吨,同比大幅增长77.97%。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114.2万吨,同比增长150.99%,在整个正极材料中的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58.65%;三元材料总体出货量为65.8万吨,同比增长55.92%;而锰酸锂材料和钴酸锂材料却出现了同比较大幅度的下滑。
我国正极材料市场份额占全球70%以上,中伟、容百、华友等企业纷纷出海布局,根据我国新能源车发展趋势,正极材料市场规模还有4-5倍空间,意味着将会涌现很多千亿级正极材料企业。
短期内锂电正极材料行业难以形成寡头市场,TOP15强企业亮点不突出,短期内看客户优势,长期看成本优势。
▲求职建议
1、三元正极材料
三元材料行业竞争格局将呈现非一家独大,但也不过于分散,未来新进入者生存空间不大,基本有华友钴业,容百科技、当升科技、邦普循环、南通瑞翔、厦钨新能、振华新材、长远锂科,巴斯夫杉杉、贝特瑞、宜宾锂宝、中伟股份、格林美等十余家百亿级企业掌控。求职者选择时可重点考虑上述企业,民营企业作为重点,国有企业作为补充。
2、磷酸铁锂材料
磷酸铁锂竞争格局不稳定,二线企业竞争尤为激烈,2023-2024年上半年将是磷酸铁锂行业重塑的关键时期,2023年人才需求依然旺盛,建议学历背景不佳、跳槽频繁或年龄偏大的候选人尽可能选择头部企业,将平台放到第一位,待遇放到第二位。